当前位置: 首页 >> 省部共建 >> 领导讲话 >> 正文
为建设中国特色 世界水平现代高等教育而努力
发布日期:2016-03-22    阅览:

国务委员刘延东

各位校长、企业家,女士们、先生们、朋友们:

在生机勃勃、春花烂漫的美好时节,我们在六朝古都南京欢聚。前晚,上海世博会隆重开幕。今天,南京又迎来了第四届中外大学校长沦坛。这次论坛不仅有全球知名大学校长,还首次邀请了企业界和驻华使馆的朋友们,可以说群贤毕至,蓬草生辉。在此,我谨代表中国政府,对论坛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!向远道而来的各位嘉宾表示诚挚欢迎和良好祝愿!

中外大学校长论坛是大学精神和创新思想的高层对话,是分享智慧、凝聚共识的互动平台。自2002 年以来,论坛已成功举办了三届。这既为中国学习借鉴世界高等教育先进经验提供了一个契机,也为国际高等教育界的朋友们近距离观察、认识中国和中国高等教育,打开了一扇窗户。本次论坛立足后国际金融危机时代的繁荣发展,以“提高大学人才培养质量”为主题,就创新型人才培养、绿色大学建设、大学与企业合作等议题进行交流,探讨当代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课题,对于大学和企业应对共同挑战,增进民众福祉,开创美好未来,更好地肩负起促进人类社会进步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,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。

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。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,已使各国人民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、息息相关。人类创造了空前的繁荣与文明,但是气候变化、环境保护、粮食安全、疾病防治、贫富差距、重大灾害、公共安全和重大经济金融问题等一系列全球性问题,也使我们面临着共同的风险与挑战。各国都在思考,力图在反思过去中把握未来,在应对挑战中创造机遇。在21 世纪第二个十年之际,人类社会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孕育着巨大转变。开辟人类社会的光明未来,需要新的视野、新的智慧、新的方法、新的科技,更需要世界各国携手并肩、共同努力。

作为拥有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国家和快速发展的新兴经济体,中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。尽管新中国成立60年来,我国经济经济总量增长77倍,城镇居民收人增长150倍,农村居民收入增长100倍,人均寿命从35岁提高到73 岁,但中国仍然是一个有着13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,正在进行着世界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工业化、城镇化进程。在前进的道路上,我们面临着区域发展不平衡、贫富差距、资源环境制约、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不高、转型时期社会矛盾复杂等严峻挑战,迫切需要增添新的发展动力,培育新的发展优势,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。为此,中国提出以人为本、科学发展的理念,把转变发展方式作为全局性的战略举措。我们倡导创新发展,即依靠科技进步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改造传统产业,走创新驱动、内生增长的路子;我们倡导绿色发展,即推动节能减排和低碳发展,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;我们倡导和谐发展,即切实改善民生,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,推进民主法制建设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,为每个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更好的环境;我们倡导和平发展,即以自身的发展给全球发展带来更多的贡献和机会,与世界各国平等合作、互利共赢,共同建设持久和平、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。中国所选择的科学发展道路,是既对自己未来负责、也对世界未来负责的发展道路。

教育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振兴发展的根本事业。中国先贤曾说,“敬教劝学,建国之大本;兴贤育才,为政之先务”。过去30 年中国快速发展离不开教育的支撑,决定中国未来发展的关键在人才,基础还是在教育。正因如此,中国确立了科教兴国战略,始终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。建成了拥有2.6亿学生的世界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,九年制义务教育全面实施免费,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30年前的1%提升到24%,财政教育投入10年来年均增长19%。特别是由于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导致财政收入减缓情况下,去年教育投入仍然增长25%,其中投入800亿元为1000万中小学教师增加工资。同时,全面布局未来十年的教育发展蓝图,研究制定《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》,提出到2020 年普及从学前到高中阶段教育、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、提供更加丰富的优质教育、构建体系完备的终身教育,使教育更加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,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、更有尊严。

大学作为教育事业的最高殿堂,是培育创新人才的高地,是新知识、新思想、新科技诞生的摇篮,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精神家园。面对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趋势、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新任务、人类多样文明和谐共生的新潮流,大学在引领未来中承担着前所未有的崇高使命和历史重任。为此,在未来十年里,我们确立建设中国特色、世界水平现代高等教育的努力方向,将推进办学理念、培养模式和体制机制创新,优化结构,加大投入,建设高水平教师团队,推动大学人才培养、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功能相互促进、相得益彰,全面提高教育质量。

第一,我们将进一步彰显大学人才培养功能,以开放合作集聚人才培养的新优势。当代大学所面临的诸多挑战与考验中,最为关键的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,这已经成为21 世纪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主流,也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。我们将大力改革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评价制度,一是更加注重创新性,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、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;二是更加注重综合性,促进学生全面发展、提升适应未来社会变化的能力;三是更加注重包容性,培育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尊重多元文化的博大胸怀;四是更加注重选择性,为学生创造更加灵活多样的学习机会。我们将通过开放合作汇聚最优质的教育资源,大幅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。我们将完善专博结合、文理兼容的课程新体系,为学生构建更为全面的知识结构。我们将创立大学与科研院所、行业企业联合培养的新机制,使学生在参与科学研究和建设项目中提高实践能力。我们将探索中外大学合作培养人才的新模式,引进优秀教师和扩大互派留学生规模,推进人才培养的优势互补。

第二,我们将进一步强化大学的科学研究功能,以联合共享开辟科学进步的新领域。当前,全球处于新的科技革命的前夜,世界正迎来创新密集与产业振兴时代,跨学科交叉融合和跨领域、跨国界合作共享成为科学研究的重要趋势。中国把发展新能源、信息网络、生物医药、先进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经济结构调整的战略方向,鼓励大学在创新重大基础理论和突破技术瓶颈中发挥重要作用。中国积极参与应对全球重大共同挑战,鼓励大学加强经济金融、历史文化、民主法治、社会建设等人文社会科学研究,在尊重文明的多样性、促进跨文化交流、研究不同发展模式和构建合理的国际政治、经济新秩序等问题上提供智力支持。我们倡导大学遵循科学研究的内在规律,自由自主地开展科学探索。我们将进一步构建大学、科研院所和企业相互开放的格局,促进科技资源联合共享,提高科学研究的效率和水平。我们将培育跨学科的教学科研团队,推动学科交叉融合,催生新的学科生长点。我们将支持不同国家、不同大学间通过建设联合实验室、联合研发基地等创新平台,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,以激发创新潜能,产生倍增效应。

第三,我们将进一步拓展大学的社会服务功能,以引领开拓创造文明进步的新空间。大学只有与社会紧密互动,才能彰显自身价值,真正服务社会、引领社会。只有将理论研究与创新成果回馈社会,才能真正体现出大学的功能与成就。我们主张大学广泛参与科学普及,传播先进文化,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和人文养成素养,养成社会文明风尚的引领者。我们倡导大学形成富有特色的创新文化,这是优秀人才和创新成果不断涌现的深厚土壤。我们鼓励大学主动参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,发挥思想库和智囊团的作用。今天,许多富有远见的企业家加入到论坛中,展现了校企合作的强烈愿望。我们主张产学研用紧密结合,积极推进大学加快科研成果转化和产业化,帮助企业提高技术和管理水平,也鼓励企业支持大学提高办学水平,这既是大学服务社会的重要方式,也彰显了企业的社会责任。大学作为文明传承的重要载体,还应当自觉承担起人文交流的功能。人文交流是人与人之间心与心的交流,具有基础性、先导性、广泛性和持久性。大学要成为人文交流的先锋,为促进人类多样文明和谐共生作出更大贡献。只有越来越多的人们尊重和欣赏彼此的文化,才能超越社会制度、意识形态和发展模式的差异,实现建设和谐世界的美好愿望。

虽然我们已经进入了网络时代,但虚拟空间代替不了面对面的坦率交流,高清晰度的视频代替不了真实的笑脸。来自不同国度、不同信仰、不同文化背景的校长与企业家们集聚一堂,相互启迪、凝聚共识、激发创造,这对于高等教育发展乃至社会发展都将产生广泛而持续的影响。今天在座的各位都是高等教育界和企业家的优秀领导者。“他山之石,可以攻玉”。我衷心希望大家携起手来,进一步提高论坛的层次,丰富论坛的内容,使论坛成为交流思想、分享智慧的互动平台,成为务实合作、共同发展的开放平台,成为加强沟通、增进互信的友谊平台,成为立足前沿、国际知名的高端平台。相信通过大家的努力,将引领高等教育走向新的发展高度,为世界和平与人类进步事业贡献智慧和力量!

最后,预祝第四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取得圆满成功!

上一条:袁贵仁——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

下一条:大力加强文化建设

请升级浏览器版本

你正在使用旧版本浏览器。请升级浏览器以获得更好的体验。